揭秘藍色螺旋狀星際之門謎團
2023-03-29 15:38:31 1
導讀:2009年挪威北部出現的藍色螺旋狀光圈,UFO迷則把它稱為「星際之門」。該事件出現一個月後網上傳言亞丁灣附近出現一個巨大磁場,可以開啟時空」蟲洞」的星際之門。之後該事件點爆星際之門,全球各地星際之門事件不斷出現。這裡說明下,以下文章稱呼可能會有所不同,但都是同一現象的不同說法,如:螺旋狀UFO,星際之門,螺旋狀光帶等。
這種離奇現象不僅現在,其實在古時便有。秦末漢初至元明年,《天文志》「狀如流星,蛇形有尾」。《晉書》《宋史》上描述螺旋狀UFO「飛星,大如缶若壅,後皎然白。星滅後,白者曲環如車輪」1587年1月10日乾隆年間廣東「潮州府志」記載,明神宗萬曆五年十二月初三夜,尾星旋轉如輪,焰照天,逾時乃滅!
古書上的星際之門
國內藍色螺旋狀星際之門事件列表和分析
近年來螺旋狀UFO有明顯的增多趨勢,像2009挪威北部天空出現的螺旋狀UFO,加拿大西部螺旋狀UFO事件!先來看看我們國家發生的螺旋狀UFO事件表!典型的主要有10起分別是:
1971年9月18日
1977年7月26日
1979年6月16日
1979年9月9日
1981年7月24日
1986年8月12日
1995年3月30日
1997年10月4日
2005年9月8日
2005年9月25日
事件分析:關於這種離奇現象很多國外新聞報導聲稱是飛彈發射失敗造成的,但是如果你看到以下文章後可能就不會這麼認為了,其實很好理解的是這種現象從古至今一直存在。
本文綜述了1981年7月24日UFO的基本觀測事實,並通過對38份重點目擊報告的分析和計算,歸納出這次UFO的基本特性,討論了螺旋狀光帶的成因,評述了這次UFO的三種觀點(特殊流星體說、火流星與彗星說、第三級火箭說),並提出了這次UFO有可能是與外星智慧生命有關係的特殊空間飛行器的觀點與論據。
1981年7月24日22時33分至52分(北京時間) 螺旋狀UFO
這次事件,紫金山天文臺共收到七十多封目擊報告,隨後我對此事件又作了進一步的調查,並從以上兩方面得到的目擊報告中,選擇了38份作了重點分析和計算。這次不明飛行物的演變可大體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 形貌呈弧狀光帶 22時33分至22時37分
開始出現在內蒙古南部與陝西省北部交界地區上空,呈現弧狀光帶,似星雲狀,亮度與銀河密集星區相近,並向西運動,西移過程中,亮度有所增強,光帶中心出現強烈閃光。
第二階段 懸停並開始旋轉 22時37分至22時38分
當此不明飛行物移動至甘肅省永昌地區上空時,曾懸停空中約半分鐘,發光物呈耳狀,內耳呈月牙形,較亮,而外耳較淡。在靜止約半分鐘後,中間月牙型亮光開始轉動,外耳也隨之運動,月牙型亮光隨著旋轉一明一暗,明時特別亮,並轉出螺旋狀光帶,同時向西飛行。在懸停的星下點永昌地區和永昌地區的東西南北不同地區(內蒙固陽、陝西華縣、甘肅隴西、貴州畢節、四川蓬安、雲南昆明和大理地區)都目擊到這一奇特的高空懸停觀象。
第三階段 螺旋狀發光物西飛 22時38分至52分
從四川灌縣(30°10′N,103°40′E)觀測,整個螺旋狀發光物的中心體為黃色橢圓長條。亮度為-1.5等星(相當於夜空中最亮的恆星天狼星的亮度),顏色由中心體最亮點的黃色逐漸向外變成淺藍色。
甘肅武威市黃羊鎮觀測到該發光物從頭頂上空向西運動,並用望遠鏡進行了觀測,發現比只用肉眼觀測清晰得多,由於目擊者學過美術和機械製圖,當時還即時將目擊的圖象描畫出來。該發光物中心為亞鈴狀的發黃光的飛行體,上面一頭大,下面一頭小,兩頭的圓球發出扇形的帶波紋的淺藍色的光,大頭光強,小頭光較弱。整個中心飛行體輪廓基本清晰,並非模糊狀。
第四階段 消失 22時52分
在青海德令哈(37°25′N,97°10′E)我們天文臺科研人員觀測到該飛行物在西方仰角約30度處突然自行消失(並非被高山或建築物遮擋)。四川德陽(31°10′N,104°20′E)的目擊報告驗證了該飛行物自行消失的情況。從出現至消失,全過程無聲。
基本特性: 該UFO有以下幾方面的特性。
空間特性:
以內蒙古自治區南部與陝西北部交界地區上空飛至新疆南部地區上空,飛行距離約2000千米。目擊範圍北起內蒙古,南至廣西、雲南;東起山西、河南,西至西藏。計算表明,其飛行高度為(650+10)千米。
運動特性:
先從內蒙古南部上空飛至甘肅中部上空,在甘肅中部上空曾懸停約半分鐘,隨後中心發光體旋轉,並整體向西運動,逐漸加快;從甘肅中西部地區上空至新疆南部上空運動速度較均勻,計算表明,此時運動速度為(1.6+0.3)千米/秒。其中心發光體旋轉周期為11秒,逆時針旋轉。
形態特徵:
早期為弧狀光帶。在甘肅中部上空中心發光體為月牙狀。從甘肅中部上空向西下整體是螺旋狀,此時格外引人注目,目擊報告最多。但在該UFO飛行軌道的正下方,目擊者所見形態與圖3類似。
時間特徵:
發生時間為7月24日晚22時33分至52分(北京時間)。結合出現在西北地區上空650千米高度這一特性,可知此時雖然地面已進入黑夜,但該UFO仍在太陽光照射範圍。
聲音特性:無聲。
3 螺旋狀光帶的成因分析
目擊報告表明,這次不明飛行物開始並沒有螺旋狀光帶。當月牙狀的中心發光體作逆時針方向旋轉時,才逐漸形成一圈又一圈順時針方向的螺旋狀光帶。假定中心發光體尾部有一個噴口,可連續不斷地噴射物質流(細小的固體顆粒或液滴或氣體),同時中心發光體又作逆時針旋轉,就自然形成順時針方向的螺旋狀的物質帶。在太陽光可照射下,就形成螺旋狀的光帶。
4 對三種觀點的評述
4.1 特殊流星體說
這種觀點認為太陽系中有一些保持較多氣體物質的流星體,流星體外圍的氣體在太陽輻射作用下發生電離,當這種小天體進入地球磁場作用範圍(距地面數千公裡至數萬公裡)時,受磁力作用就能形成這種螺旋發光物(這種特殊流星體說還將產生這種螺旋狀發光物的流星體與流星群聯繫起來。(見《世界科學》)雜誌1981年12期。)
上述保持較多氣體物質的流星體應指彗核的碎塊,碎塊含較多的水冰、氨冰、甲烷冰物質,在離太陽較近時,碎塊表面的冰物質會不斷地氣化。而流星體本身因引力太小,是不可能保持周圍氣體的。
按這種特殊流星體說,當流星體進入離地面數萬公裡至數千公裡的地球磁場時,就能出現螺旋狀光帶(地球磁場範圍確實可延伸至6萬公裡之處)。而實際觀測表明,在離地面650公裡高度時,開始該UFO並沒有出現螺旋狀光帶,是後來才出現的。
而且離開流星體的帶電粒子要受到地球磁場磁力線的約束,應向地球的北極或南極快速運動,因此應呈現南北向的運動;實際上從太陽輻射出的帶電粒子就是以這種方式衝向地球南北極上空,形成極光,因此帶電的螺旋狀光帶不可能向西運動。特殊流星體說與實際觀測完全不符。由上所述,特殊流星體是不能成立的。
4.2 流星說與彗星說
法國多年的UFO研究者F·加拉加爾德認為流星乃是這次UFO最可能的成因,但他未給出具體的解釋(見我國《飛碟探索》雜誌1984年1期)。
徐式文在UFO研究資料集(二)中列舉了26條古代資料,認為這些資料與1981年7.24UFO極相似。這26條資料大多數是火流星或火流星餘跡,少數是彗星現象。
天文觀測表明,火流星與火流星餘跡發生在離地面100千米以下的大氣層,在進入大氣層時,其運動速度要大於或等於11.2千米/秒,對照這次UFO的空間特性與運動特性,可以完全排除火流星與火流星餘跡的可能性。其實火流星餘跡與這次7.24UFO的形態也明顯不同。
至於彗星,遠處的彗星在夜空中相對星空背景的移動角速度相當慢,不可能達到這次UFO每分種5度的角速度;一旦彗星進入地球高層大氣時,速度也高達11.2千米/秒的宇宙速度。與這次UFO的1.6千米/秒相差甚遠。因此彗星說也是不能成立的。
4.3 第三級火箭推進器說
美國理察·C·伊頓認為1986年8月12日在美國東部夜空出現的螺旋狀發光體是日本H-1火箭升空時第三級火箭推進器拋灑剩餘燃料的現象(見我國《科學畫報》2002年10月)。
發射衛星的第三級火箭推進器確實可以進入離地面650千米的空間,但大多數的衛星為了藉助地球自轉速度,都是由西向東發射。而我國出現的螺旋狀發光物絕大多數都是由東向西運動的。而且不可能出現中途懸停現象。因此對於我國1981年7月24日UFO,第三級火箭推助器的可能性也可基本上排除。而且至今還沒有找到與這次UFO對應的第三級火箭推進器資料。
5 7.24UFO的機制分析
對38份重點目擊報告的分析和計算已排除了自然現象的可能性,也基本排除人類所發射的飛行器的可能性。7.24的空間特性、運動特性、形態特性和時間特性表明,它在650千米高的空間有高度的機動性,尤其是那奇異的懸停特性,表明這次UFO有可能是與外星智慧生命有關係的特殊空間飛行器。
法國F·拉加爾德認為螺旋狀發光物直徑高達176千米,對於一個「人為的飛行器」來說,;似乎是不太可能的。實際上,這次直徑近兩百千米的螺旋狀光帶是飛行器一邊旋轉,一邊噴射物質產生的,並非飛行器本身的大小。
1987年8月27日,上海龍華氣象站觀測場,實習生陳鋒按慣例來來巡視氣象儀器,下午8點左右,當她抄錄完大小百葉箱的數據後,職業性地抬頭想觀測一下空中的雲,卻正好捕捉到了一個螺旋狀的不明飛行物。她迅速打電話到中心氣象臺,可這裡的雷達顯示儀卻未發生任何異常。
採訪:陳鋒 觀測員 上海氣象局龍華氣象站:
當時 ,它的形狀象碗蓋一樣大,後面留著一個長長的火紅色的尾巴,它由西向東呈比較平穩的拋物線狀,就是螺旋式地飛行,大概我看到的整個過程一到兩分鐘的時間就沒有了)上海的UFO愛好者吳嘉祿、樓錦洪等,隨後收集到了上百份目擊報告,目擊者不僅來自上海,還有浙江、福建等華東地區。大多數目擊者稱,他們看到的不明飛行物呈螺旋狀,也有部分看到的是電風扇狀或頂角扇形。
根據絕大多數目擊報告提供的方位和形狀,我們大致可以模擬出這樣一副景象。但研討中出現的一個焦點問題是:提到不明飛行物高度的目擊者,基本上認定在一萬米以下或與飛機高度相當,可在這樣一個高度上,如何能被不同省區的目擊者觀測到,而且還呈現出不同的形狀呢?
根據不明物體的運行軌跡,調查者基本上排出了它是飛機、火箭殘骸、人造衛星和流星的可能性,但由於高度不能確定,它究竟是天體,還是大氣層內的飛行物就無法界定。當時的上海天文臺發表了一份申明,只是說它是「天外來客」的可能性極小。
那麼可能性極小,是否意味著還有這種可能性呢?其實,遠在雲南天文臺的一名叫張周生的工作人員,早已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首先界定,螺旋狀飛行物的高度應該在離地面高達數百至近千公裡之間,目擊者之所以誤判在飛機的高度上,那是因為人眼在觀測大距離目標如天體時,無法作出準確的判斷,就如同人眼並無法得知月亮和太陽距離地球有四百倍的差距一樣。
張周生早在1977年就曾親眼目睹過螺旋狀不明飛行物,此後他保持著觀測和研究,正是將不明飛行物定義在這個高度的基礎上,他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採訪:張周生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螺旋狀不明飛行物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就提出來, 可能是經過一些大彗星,它分裂以後形成這些小彗星。這些小彗星在穿經地球附近,比如說離地面幾百公裡高度的時候,由於地球地磁場作用,跟它上面的帶電離子作用產生的地球物理現象)
根據張周生的理論,這些小彗星噴射出帶電離子,如果不慎進入大氣層,就會摩擦燃燒,一樣成為我們常見的流星現象,如果它沒有進入大氣層,而恰巧在離地數百公裡的高度上,它的帶電離子就正好能感受到地球磁場的作用,由於和地球磁力線呈一角度,故而出現螺旋狀運動軌跡。
張周生根據77年產生不明飛行物的這顆彗星的軌跡,計算並預測出它將在81年7月20日左右還將接近地球,因此螺旋狀不明飛行物,還將出現。
那麼,張周生的預測能夠實現嗎?得知預測消息的愛好者們日夜仰望星空,81年7月24日晚10點40分左右,他們果然如願以償。據報導,這天晚上,在我國西南、中南、華中等地,約數百萬人目擊了螺旋狀不明飛行物,大量的目擊報告匯集到張周生這裡。
他們為了證明自己的誠實,還特意加蓋了單位的公章,個別有準備的人還拍下了照片。至於照片上為什麼只留下一團橢圓形光斑,張周生的解釋是,拍攝者正好位於螺旋體的正下方,加之在黑夜以及膠片的光學成像特性,拍出的照片只能如此。信心十足的張周生根據計算結果,再次預測了這顆彗星出現的時間,然而這次卻沒有收集到可*的目擊報告。
人們對他的理論重新產生了懷疑,首先提出的質詢,還是目擊者看到的高度和預測的有所差距,其次,象張周生所假想的那種分裂出來的小彗星,在天文學上並未得到證實,也從未觀測到。
國外藍色螺旋狀星際之門事件列表2009年挪威北部
2010年6月澳大利亞
2010年加拿大
2011年6月29日蒙古國
2011年11月18日烏克蘭
2013年6月13日以色列
2014年3月墨西哥
據俄羅斯電臺報導,該事件出現在墨西哥的oaxaca地區,時間是2014年3月。巧合的是很多古代壁畫中居然有這類畫面。
寫在最後:那麼這種現象究竟是星際之門還是螺旋狀ufo?或是其他什麼?就小編個人而言比較傾向於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張周生所說, 可能是經過一些大彗星,它分裂以後形成這些小彗星。這些小彗星在穿經地球附近,比如說離地面幾百公裡高度的時候,由於地球地磁場作用,跟它上面的帶電離子作用產生的地球物理現象。最後一個視頻是走進科學關於該現象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