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色空濛
2023-03-27 03:27:49 2
空濛:細雨迷濛的樣子。
出自北宋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全詩為: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譯文:
晴天,西湖水波蕩漾,在陽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極了。下雨時,遠處的山籠罩在煙雨之中,時隱時現,眼前一片迷茫,這朦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麼淡妝也好,濃妝也罷,總能很好地烘託出她的天生麗質和迷人神韻。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蘇軾於宋神宗熙寧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這組詩作於熙寧六年(1073年)正、二月間。
思想主題:
描繪了西湖之美,反映出詩人開闊的胸襟與達觀自適的性情。也隱含出自負、得意的滿足感。
此詩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寫概括品評,尤其是後二句,被認為是對西湖的恰當評語。
賞析:
詩的上半首既寫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寫了西湖的晴姿雨態。從「晴方好」「雨亦奇」這一贊評,可以想見在不同天氣下的湖山勝景,也可想見詩人即景揮毫時的興會及其灑脫的性格、開闊的胸懷。
下半首詩裡,詩人沒有緊承前兩句,進一步運用他的寫氣圖貌之筆來描繪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遺貌取神,只用一個既空靈又貼切的妙喻就傳出了湖山的神韻。
喻體和本體之間,除了從字面看,西湖與西子同有一個「西」字外,詩人的著眼點所在只是當前的西湖之美,在風神韻味上,與想像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相似之處。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