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千古奇丐\"武訓 為何能以乞丐身份載入正史?
2023-03-26 22:16:56
武訓是誰?可能有很多朋友對於武訓都不太熟悉,武訓是清朝末期的一位乞丐,但他也不僅僅是乞丐那麼簡單,他是歷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載入正史的唯一一人,被譽為是「千古奇丐」,武訓做過什麼事情為何能以乞丐身份載入正史?下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武訓的個人事跡吧。
武訓是誰?
武訓先生,行七,原無名,名「訓」是清廷嘉獎他行乞興學時所賜,字蒙正,自號義學症,諡號義學正。山東省堂邑縣(今冠縣柳林鎮)武莊人。中國近代群眾辦學的先驅者,享譽中外的貧民教育家、慈善家,行乞三十八年,建起三處義學,教育了無數窮家子弟,是中國歷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載入正史的唯一一人,被譽為「千古奇丐」。
光緒二十二年4月23日,武訓病逝於御史巷義塾。根據《清史稿》的記載,「(武訓)病革,聞諸生誦讀聲,猶張目而笑」。就這樣,武訓在眾學童朗朗讀書聲中含笑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五十九歲。出殯當日,堂邑、館陶、臨清三縣官紳全體執紼送殯,遵照武訓遺囑歸葬於堂邑縣柳林鎮崇賢義塾的東側。各縣鄉民自動參加葬禮達萬人以上,沿途來觀者人山人海,一時師生哭聲震天,鄉民紛紛落淚。
武訓的個人事跡:
1859年:21歲的武訓開始行乞集資。他手使銅勺,肩背褡袋,爛衣遮體,邊走邊唱,四處乞討,其足跡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將討得的較好衣食賣掉換錢,而自己只吃粗劣、發黴的食物和菜根、地瓜蒂等,邊吃邊唱:「吃雜物,能當飯,省錢修個義學院。」在行乞的同時,他還揀收破爛、績麻纏線,邊績麻邊唱道:「拾線頭,纏線蛋,一心修個義學院;纏線蛋,接線頭,修個義學不犯愁。」他還經常給人打短工,並隨時編出歌謠唱給主人聽。當給人家推磨拉碾時,就學著牲口的叫聲唱道:「不用格拉不用套,不用幹土墊磨道。」另外,他還為人做媒紅,當郵差,以獲謝禮;表演豎鼎、打車輪、學蠍子爬、給人做馬騎等,甚至吃蛇蠍、吞磚瓦,以取賞錢;將自己的髮辮剪掉,只在額角上留一小辮,以兌換金錢和招徠施捨。
1868年:武訓將分家所得的3畝地變賣,加上歷年行乞積蓄,共210餘吊,悉交人代存生息,而後置田收租。他唱道:「我積錢,我買田,修個義學為貧寒。」
1886年:武訓已置田230畝,積資3800餘吊,決定創建義學。
1888年:花錢4000餘吊,在柳林鎮東門外建起第一所義學,取名「崇賢義塾」。他親自跪請有學問的進士、舉人任教,跪求貧寒人家送子上學。當年招生50餘名,分蒙班和經班,不收學費,經費從武訓置辦的學田中支出。每逢開學時,武訓先拜教師,次拜學生。置宴招待教師,請當地紳士相陪,而自己站立門外,專候磕頭進菜,待宴罷吃些殘渣剩羹即去。平時,他常來義塾探視,對勤於教事的塾師,叩跪感謝;對一時懶惰的塾師,跪求警覺;對貪玩、不認真學習的學生,下跪泣勸:「讀書不用功,回家無臉見父兄。」在武訓的感召下,義塾師生無不嚴守學規,努力上進。
1890年:武訓資助了證和尚230吊錢,又在今屬臨清市的楊二莊興辦了第二所義學。
1896年:武訓又靠行乞積蓄,並求得臨清官紳資助,用資3000吊於臨清御史巷辦起第三所義學,取名「御史巷義塾」。武訓一心一意興辦義學,為免妻室之累,一生不娶妻、不置家。有人勸他娶妻,他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個義學才無私。」其兄長親友多次求取資助,他毫不理顧,唱道:「不顧親,不顧故,義學我修好幾處。」
山東巡撫張曜聞知武訓義行,特下示召見,並下令免徵義學田錢糧和徭役,另捐銀200兩,同時奏請光緒帝頒以「樂善好施」匾額。清廷授以「義學正」名號,賞穿黃馬褂。其名聲由此大振。
四月二十三日,武訓在朗朗讀書聲中含笑病逝於臨清御史巷義塾,終年59歲。師生哭聲震天,市民聞訊淚下,自動送殯者達萬人,遵遺囑葬於柳林崇賢義塾旁。
對於武訓的社會評價:
名垂青史:清朝光緒年間的一天,山東堂邑縣的一個大戶人家的門口來了一位衣衫襤褸、形貌醜陋的年輕乞丐。這個乞丐時而唱著乞討的段子,時而裝扮成豬狗的模樣,時而又學驢叫。由於表演技藝不怎麼嫻熟,引得眾人一陣陣鬨笑。而他絲毫不以為意,用沙啞的嗓子唱道:「我乞討,我積錢,修個義學為貧寒。」旁觀眾人中有識得此丐的,紛紛搖頭,「乞丐還想興修義學,這不是痴人說夢麼?」
這不是武俠小說裡的情節,這個乞丐也不是洪七公這樣的世外高人。他的名字叫武訓,他是當時中國社會最底層的一個普普通通的乞丐。然而這個平凡的乞丐,卻以一番最不平凡的作為,名垂青史而為後人稱揚。在中國歷史上,以乞丐身份載入正史的,大概只有武訓先生了。武訓的事跡對中國近代的文化界和教育界影響甚巨。而在他死後五十多年後,因他而起的那一場狂卷中國知識界的暴風驟雨,更會令人感嘆歷史風雲的詭譎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