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朱自清他真的是被餓死的嗎?

2023-03-25 17:18:19

開欄語:歷史上有無數個今天,無數個今天凝聚成歷史。每個今天都會發生不一樣的故事,每個故事都值得我們去品鑑。華聲在線歷史頻道以「歷史上的今天」為切入點,尋找曾經此時此刻發生的故事,這些故事或警醒、或感動、或離奇、或讓人開懷一笑……所有這些,我們都將一一呈現,以饗讀者。

在67年前的今天,1948年8月12日 (農曆七月初八),朱自清病逝。

人物生平

1912年朱自清進入中學學習;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學系,於1920年修完課程提前畢業;在北大期間,朱自清積極參加「五四」愛國運動,嗣後又參加北大學生為傳播新思想而組織的平民教育講演團。他大學畢業後,在浙江、江蘇的多所中學任教,繼續參加新文學運動,成為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會員。此外,還參與發起新文學史上第一個詩歌團體「中國新詩社」和創辦第一個詩歌雜誌《詩》月刊等工作,支持由青年學生組成的湖畔詩社及晨光文學社的活動,為開拓新詩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朱自清於1919年底開始發表詩歌,作為新文學運動初期的詩人之一,他以清新明快的詩作,在詩壇上顯出自己的特色。

1922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文學研究會8位詩人的合集《雪朝》第一集,內收朱自清的詩作19首。

1923年朱自清發表了近300行的抒情長詩《毀滅》,表明自己對生活的嚴肅思考和「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腳印」,這種進取不懈的人生態度,在當時有較大影響。

1924年,詩和散文集《蹤跡》出版。他的詩,儘管數量不多,卻在思想和藝術上呈現出一種純正樸實的新鮮作風。其中如《光明》、《新年》、《煤》、《送韓伯畫往俄國》、《群羊》、《小艙中的現代》等,或熱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來,或有力地抨擊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淚的人生,洋溢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是初期新詩中難得的作品。

1925年,朱自清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開始從事文學研究,創作方面則轉以散文為主。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均為個人真切的見聞和獨到的感受,並以平淡樸素而又清新秀麗的優美文筆獨樹一幟。

這一時期,朱自清的散文著力於揭示社會的黑暗、軍閥的暴行和帝國主義的罪惡,對被壓迫者、被損害者充滿了熱愛和同情,表現出他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思想、愛國主義的熱情、人道主義的精神和正直誠實的性格。朱自清寫得更多、也最為人們稱道的則是寫景抒情的篇什。這一類散文在藝術上呈現出多樣而又統一的風格。記述秦淮河風光的《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抒寫靜夜裡獨自漫步池邊的 《荷塘月色》,是文情並茂、膾炙人口的絕佳名篇。這些滿貯著詩意的散文,於新異獨得的觀察和委婉有致的描寫之中,寄寓著大革命失敗後他在黑暗現實面前悵然若失的寂寥和鬱悶。《背影》則以樸實無華的文字,真摯強烈的感情,描寫了家庭遭到變故,父親到車站送別遠行的兒子這一極富情味的動人場景,「做到了文質並茂,全憑真感受真性情取勝」(葉聖陶《朱自清新選集序》)。朱自清以其散文的嫻熟高超的技巧和縝密細緻的風格,顯示了新文學的藝術生命力,被公認為新文學運動中成績卓著的優秀散文作家。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學英國,進修語言學和英國文學,後又漫遊歐洲五國。

1932年7月回國,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自此與聞一多同事論學。

1934年出版的《歐遊雜記》和1943年出版的《倫敦雜記》,是用印象的筆法寫成的兩部遊記。

1935年編輯《〈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並撰寫《導言》。翌年出版散文集《你我》,其中,《給亡婦》娓娓追憶亡妻武鍾謙生前種種往事,情意真摯,悽婉動人。這一時期,朱自清散文的情致雖稍遜於早期,但構思的精巧、態度的誠懇仍一如既往,文學的口語化則更為自然、洗鍊。葉聖陶曾指出:講授中國文學或編寫現代文學史,「論到文體的完美,文字的全寫口語,朱先生該是首先被提及的」(《朱佩弦先生》)。

抗日戰爭爆發後,朱自清隨清華大學南下長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合併的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並當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裡,他不顧生活清貧,以認真嚴謹的態度從事教學和文學研究,曾與葉聖陶合著《國文教學》等書。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發動內戰,鎮壓民主運動的倒行逆施,特別是1946年7月李公樸、聞一多的先後遇害,都使他震動和悲憤;他不顧個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舉行的李、聞慘案追悼大會,並報告聞一多生平事跡。

1946年10月,經過漫長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現實的教育和愛國民主運動的推動下,他終於成為堅定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在反飢餓、反內戰的實際鬥爭中,他身患重病,仍籤名於《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麵粉宣言》,並囑告家人不買配售麵粉,始終保持著一個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的高尚氣節和可貴情操。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逝於嚴重的胃病。

毛澤東對朱自清寧肯挨餓不領美國「救濟糧」的精神,給予稱讚,讚揚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歷史點評:朱自清是著名的文學家和教育家。我們懷念這樣一位歷史人物,首先應該去掉過去強加在他身上的不實之詞,還他一個本來的面目。只有這樣,才是最好的紀念。

延伸閱讀:朱自清真的是被餓死的嗎?

朱自清拒領美國救濟糧而餓死乃後人杜撰

1948年是朱自清人生的最後一個年頭。對於一個學者、作家,這意味著思考和創作的終結,對於曾經從其思想文化遺產裡受益的人,意味著深長的思念和不盡的感戴。但朱自清1948年的意義絕非僅止於此,因這一年裡他的某些言論、文字和行動,他被塑造為接受人民呼喚,終於從象牙之塔裡走出的鬥士,其晚年的"選擇"和"轉變"被界定為知識分子走什麼樣的道路的宏大命題。

1948年,中國發生了什麼?在朱自清的生命年輪裡,又發生了什麼?

按照通行的說法,1948年是兩個階級搏鬥初見分曉的一個特殊年代。對於知識分子來說,不論他們曾經持何政治立場,一個舊時代即將被埋葬,這一點,哪怕終日兀坐書齋不問世事的人都會有所感知。於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擺在了面前,這就是面對這樣的歷史巨變與轉折,你興奮也好,沮喪、惶惑也罷,無法迴避選擇。1948年的特別意義還在於,這一年,國民政府推行的幣制改革的失敗使國統區物價上漲勢頭一浪高過一浪,包括大學教授在內的絕大多數中國人都面臨著物質條件的困窘和生活狀況的惡化。

在這樣一個大變動的時代,知識分子群體中的各種變化都不意外,只是這種變化往往有輻度大小之別、微調和巨變之異。朱自清屬於哪種呢?朱自清一直對政治不感興趣。這不僅緣於天性,也是客觀環境所致。朱自清最初以新文學家出名,後來卻長期在中國的最高學府清華大學擔任國文系主任,從他的日記中可以看出他在學術上是有壓力的,充滿了焦灼感,這種壓力驅使他不得不把主要精力用到學術研究上。當然一個知識分子不可能完全沒有政治傾向。朱自清的政治傾向,用他自己的話,就是一個"愛平靜愛自由的個人主義者"。這種人承認現有的秩序,認為這種秩序是保持"平靜"的要素,但也可能因現實的刺激偶或流露不滿,並對秩序的反抗者部分地表示同情。當然,最重要的,這種人始終珍視個人的自由,對所有以各種名義擠壓個人空間的企圖敏感而充滿警惕。

雖然長期在象牙之塔裡,但朱自清詩人般的敏銳感受並未完全鈍化,他也意識到了可能的時代之波,並努力嘗試去適應。於是晚年朱自清有了一些變化。比如讀書,1948年前,在朱自清的書單上除了經典舊籍,就是同輩學者的研究著述,可1948年1月朱自清開始讀《大眾哲學》,月底便讀完了,並在日記中評價道:"甚有說服力";7月份又讀一本名為《知識分子及其改造》的通俗讀物,稱讚"它論點鮮明,使人耳目一新";這位向來以詩一般的抒情散文著稱的新文學家,還在他的日記中記載了他閱讀趙樹理的《李有才板話》、《李有才的變遷》和袁水拍的《馬凡陀山歌》的情景,稱讚趙的小說是一種"新體裁的小說"。這時候朱氏的寫作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他開始討論"朗誦詩"和"標語口號"這些原本在學者教授視野之外的東西。他強調以"政治性"和"群眾性"見長的朗誦詩"應該有獨立的地位";一邊批評代表集體力量的標語口號是非理性的起鬨,但又說:"人們要求生存,要求吃飯,怎麼單怪他們起鬨或叫囂呢?"

朱自清晚年變化給人印象最深的是"扭秧歌"。秧歌這種革命的符號雖然很受有左翼傾向的學生和大眾的追捧,畢竟很難讓國統區高等知識分子接受。於是朱自清的"扭秧歌"就顯得特別醒目了。那些熱烈讚頌朱自清"轉變"的文章,最熱衷提及的就是朱自清熱情扭秧歌的意象:馮鍾芸回憶,"在參加'五四'青年節的聯歡晚會上,他加入青年們長長的行列,扭陝北秧歌,和青年學生的心貼得更近了。"柏生回憶,"特別使人記憶最深的是,一九四八年元旦晚上,在餘冠英先生家裡開同樂晚會的那感人的情景。那晚,朱先生帶病,但是還興致勃勃地和同學們擠在一個行列裡熱情認真地扭秧歌,同學們以民眾喜愛的風格,親暱地給他化了裝,穿上了一件紅紅綠綠的衣服,頭上戴了一朵大紅花。朱先生呢,對這來自解放區人民大眾化的演出形式和內容,十分喜愛,熱情支持。

他這種精神使在場的許多師生受到感動。"朱自清擁抱秧歌表示他要和舊的生活徹底決裂",顯然這就是所有回憶者要告訴我們的。應該說,因為秧歌本身就是一個意味深長的符號和圖騰,而且朱自清本人對其符號意義肯定不會一無所知,所以這種解讀自有其道理。但查閱朱氏日記,我們卻看到了意外的文字:1948年元旦,朱自清寫道:"參加中文系新年晚會,深有感慨。"4月8日又記,"學生兩次來請我們參加大飯廳的學生集會,他們還請我們在臨時搭起的臺上扭秧歌。大眾的壓力確實不得了,使我整晚上感到不安。"究竟哪一個才是真實的朱自清?"感到不安"的朱自清和"扭秧歌"的朱自清當然還是一個人,作為一個珍視個人自由的知識分子,對那種集體的威壓怎麼可能不"感到不安"?那麼他為什麼不當面拒絕?除了此時的朱自清多少帶有一點民粹傾向,對原本是民間文藝形式的秧歌有了解之欲望外,似應更多地從其性格特點上去分析。

朱自清是個外圓內方的人,待人隨和,不願拂人面子,但這在很多時候並不代表他自己的真實想法。其早年日記裡有一條很有意思的記載:一個他很不喜歡的人向他借錢,他借後,在日記中大罵那人是"下流壞"。按照一般分析,你不喜歡他,不借就是了,可朱自清不願如此,借了又不甘心,於是轉而向日記發牢騷。這種似乎有悖常理的做法非常典型地代表了朱自清的性格。他後來成為知名學者後也是如此,經常有學生請他講演,並且題目都給擬好了,朱自清不高興,但幾乎每次還是去了。

讀了朱自清與秧歌有關的日記,又明了其性格特點之後,回頭再看回憶、解讀朱自清扭秧歌的文章,是否都不同程度地有"過度闡釋"之嫌呢?

因為"扭秧歌",許多人盛讚朱自清晚年"表現得十分年輕",在他們看來,這是一個找到精神皈依的人的自然心態。但透過另一種個人色彩強烈的文本--舊體詩,我們就會發現一片"悲涼之霧"。1948年2月,時在病中的朱自清看到吳景超夫人龔業雅的一篇散文《老境》,其中的蕭瑟況味觸動他寫下了一首七律:

中年便易傷哀樂,老境何當計短長。

衰疾常防兒輩覺,童真豈識我生忙。

室人相敬水同味,親友時看星墜光。

筆妙啟予宵不寐,羨君行健尚南強。

詩中的衰颯之氣是一個稍有舊文學修養的人都能體味出來的,難怪當時傳抄到俞平伯、葉聖陶那兒,這兩位老友都為之"不怡"。細細想來,在1948年那個特殊的年代,纏綿病榻的朱自清的這種悲涼之感誰說不正是人情之常?

除了"扭秧歌",晚年朱自清還有一件事為人豔稱,這就是"不領美國救濟糧"。關於朱自清不領美國救濟糧的始末,王彬彬先生有一文作過精細的考證,這裡不贅。但有意思的是,因為此事,又因為一篇名文對此事格外論列,發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篇名文關於朱自清的一段是這麼說的:

"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和民主個人自由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

這篇名文在革命史、思想上的意義不必多論。但有一個直接後果實在出人意料,這就是人們對朱自清之死的臆測。自朱自清1948年辭世至今,關於其死因,權威的說法是他"貧病交加而死",而在不少僅僅讀過像上面這篇名文這樣文字的讀者印象中,朱自清居然是"餓死"的。不必奇怪,筆者當年束髮讀書,也是這麼認為的。

那麼朱自清"餓死"的印象從何而來?那篇名文的巨大影響力是一個因素,因為那段話從形式邏輯上講,的確可以理解為"朱自清要麼領救濟糧,要麼餓死",二者必居其一,既然朱自清最後沒領救濟糧,當然就只有"餓死"一途了。但文章的藝術不能硬套邏輯,事實上朱自清拒領美國"救濟糧"是真,拒領也肯定會給他的家庭生活帶來影響,但並不意味著他真的就沒飯吃了。從根本上說,容易讓人生出朱自清餓死印象的緣於另外一些大判斷。什麼樣的大判斷呢?朱自清所處的是一個"政治腐敗、社會黑暗、民生凋敝"的時代。這個判斷當然是對的,在那個黑暗時代裡,豈止是知識分子,可以說除了達官貴人以外的幾乎所有中國人的生活都頗為艱辛。但是在這樣的大道理的下面,在主流和大局之外,應該還有支流和個案,比如像朱自清這樣全國有名的文化人,他的生活似乎還不會淪落到要被餓死的地步。

朱自清實死於嚴重的胃潰瘍。這種病的起因與生活的顛沛流離有關,日寇侵華中朱自清所服務的清華大學曾幾經搬遷;戰時教授們的生活水準大大降低,這也是容易引發胃病的重要因素。但教授們的生活水準究竟低到了何種程度?是否瓶無儲粟屢告斷炊?恐怕也不盡然,查閱朱自清的日記,可以看到,即使是在被公認生活最困難的西南聯大時期,他還是經常會有飯局,而且隔三差五就會和朋友們在一起打打橋牌,很難想像,一個空著肚子的人會有心思和閒暇去鬥這樣的巧智。可以認為,雖然當時的知識分子處境不佳,但和大多數底層百姓相比,他們的基本生活還是有保障的,更不用說像朱自清這樣名牌大學的教授了。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看不清世界大勢,集中資源於內戰,國統區的知識分子再一次被波及,許多學生憤然衝出校門,聲勢浩大的"反飢餓反內戰"運動一時如火如荼。國民黨發動的內戰和所謂幣制改革使經濟接近崩潰,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都不能不大受影響,知識分子也一樣,但揆諸現實,我們就會發現知識分子所受的這種影響肯定要小於一般底層群眾。《人民日報》的著名女記者金鳳當年在燕京大學讀書,她回憶了1947年底參加"反飢餓反內戰"遊行的情景,"中午時分,學校食堂送來白面饅頭和菜湯,一旁監視我們的國民黨特務嘲笑我們:'你們吃得那麼好,還成天喊反飢餓,你們挨餓了嗎?'我們理直氣壯地回答:'我們是為老百姓反飢餓。全國老百姓不是被內戰拖入絕境了嗎!" ①學生們對特務的反擊自然是有力的,但從中也可反證我上面的判斷:在校學生的生活是像金鳳描述的這樣,教授生活如何豈非不言自明?

具體到朱自清,其實他應該是最不容易被聯想到"餓死"這一悽慘圖景的。不僅因為他的聲望、地位和收入水平,也由於他的病。稍有常識的人就都知道,胃潰瘍這種病對進食有很多顧忌,既要禁吃某些食品,更不能多吃,稍不注意,就會嘔吐,使胃大受折磨。朱自清的日記也證明了這一點。翻開1948年的日記,我們沒有看到他為食物短缺而苦的記載,相反,多的倒是下面一些文字:"飲藕粉少許,立即嘔吐";"飲牛乳,但甚痛苦";"晚食過多";"食慾佳,終因病患而克制";"吃得太飽";……就在他逝世前14天的1948年7月29日,也就是他在拒領美國"救濟糧"宣言上簽名後的第11天,他還在日記裡提醒自己:"仍貪食,需當心!"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辭世。

朱自清的辭世引發了國內的紀念熱潮。最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楊晦、馮雪峰和以香港《大眾文藝叢刊》(邵荃麟主編)"同人"名義刊發的三篇紀念文章。這三篇文章的最大亮點是強調朱自清作為"自由主義作家"向"民主戰士"轉變的意義。於是晚年朱自清成了一個標本,他的選擇被提升為"知識分子的道路"。

晚年朱自清究竟有無"轉變",發生了什麼樣的"轉變"?各有各的說法和理由,相形之下,討論朱自清有沒有"不變的"也許更有意義。什麼為朱自清堅守如一始終不變?通過閱讀他那些私人化的文本,竊以為,還是他自己那句"愛平靜愛自由的個人主義者"的評價可以當之。他預感到了舊時代即將終結,自己也的確在努力去適應未來新的時代,但他是否就丟棄了一直被他所認同並堅守的某些終極價值?值得探究。

於是,又引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像朱自清(包括聞一多)這樣向來被認為中間偏左的知識分子,在那一個大變動的時代裡,他們想要的究竟是什麼?當聞一多甚至不惜以生命與一個腐朽的政權相爭時,他是否預見到了後來的一切……1948年的朱自清有幾分真實幾分幻影,雖然人們喋喋不休,其實於逝者已經是無謂的事了,豈不聞"身後是非誰管得"麼?

同类文章
 霍金承認有鬼神,並給出科學依據解釋

霍金承認有鬼神,並給出科學依據解釋

人們對鬼神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爭論,有的人相信鬼神的存在,並對此深信不疑,害怕獨自行走於黑暗之中,有什麼奇怪的風吹草動,他們都會覺得是鬼在作祟。但在如今的二十一世紀,很多人都開始相信科學,認為鬼神一說實乃封建迷信。但是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霍金,卻發表言論說其實是有鬼神的存在的。關於霍金史蒂芬·威廉·霍金,
 唐玄宗簡介,李隆基怎麼死的,和武則天是什麼關係?

唐玄宗簡介,李隆基怎麼死的,和武則天是什麼關係?

強大的唐朝,雄圖大略的唐玄宗!唐朝,是中國最強大的朝代之一,因此中國人也被世界各國成為唐人!而唐朝之所以是中國最強大的時代之一,其中之一就是唐朝的統治者有很多都是勵精圖治,雄圖大略的君主,其中就包括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治下的開元盛世,是唐朝最強盛的時候,而唐玄宗本人和擁有「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成就
 五色旗是中國國旗嗎?孫中山為什麼要換國旗呢

五色旗是中國國旗嗎?孫中山為什麼要換國旗呢

中國成立的時候一共有3面國旗,第一面是五色旗第二面是晴天白日旗,第三面是現在的五星旗.在推翻清朝的時候使用的五色旗為什麼國父孫中山卻不喜歡呢,而用了青天白日旗來代替呢小編來為你們說說民國的那些事.五色旗的來歷1912年1月3日到10日,新建立的民國各省代表會議與臨時參議院先後通過以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
 隆裕太后和袁世凱是什麼關係?臨死之前對溥儀說什麼了?

隆裕太后和袁世凱是什麼關係?臨死之前對溥儀說什麼了?

隆裕太后,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是慈禧的侄女,後來被欽定成婚第二年成為皇后,裕隆太后雖然沒有慈禧太后的政治天賦,但也絕不是一無是處的人,在最後還是權力保存了清皇室的威嚴退位讓國,之後便成為了袁世凱的妾,這裡面還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下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隆裕太后個人簡介:隆裕太后,葉赫那拉氏,
 1998年印尼屠華事件的傷亡是多少,華裔婦女遭遇了什麼?

1998年印尼屠華事件的傷亡是多少,華裔婦女遭遇了什麼?

大家還記得98年的那場印尼事件嗎?那個被稱為「黑色五月暴動」的事情還有人知道了解嗎?這是我們國家建國以來華人受到最嚴重的傷害的事件。你知道當時我國政府是什麼放應嗎?當時的華裔婦女遭遇了什麼?傷亡有多少?下面一起喝小編來了解一下吧!1998印尼屠華事件在1998年的5月13日,印度尼西亞這個國家中的棉
 清朝歷史上最悲催的一個皇帝\"光緒\"

清朝歷史上最悲催的一個皇帝\"光緒\"

大清朝統治了中國上百年,其中不乏出現了一些一代明君.比如什麼康熙乾隆之類的.不過在清末的時候.有一個清國皇帝是一個悲劇,他就是被後世熟知的光緒皇帝.清朝歷史上最悲催的一個皇帝光緒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清德宗,光緒皇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四歲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光緒七年慈安太后崩
 司馬懿怎麼死的?墓地在哪裡

司馬懿怎麼死的?墓地在哪裡

說起司馬懿評論大多是包含著貶義,因為 本人城府太深,又善於心計。並且極能隱忍。所以才會成就他卓著的一生。那麼這樣一位擁有豐功偉績的人物關於他的死因歷史上是如何記載的呢!是真實的麼?司馬懿怎麼死的?民間傳說他是被報復致死的。這就和諸葛亮很有關係了,因為他是唯一能與諸葛亮抗衡的人,並且唐唐孔明都被他氣死
 尼布楚條約是中國得第一個不平定條約你可知道?

尼布楚條約是中國得第一個不平定條約你可知道?

大清朝在康熙皇帝手中可以說是蒸蒸日上飛速發展,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代王朝,以大清朝當時的實力可以說沒有一個國家能匹敵,但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卻籤訂了一份中國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什麼是尼布楚條約?尼布楚條約是清朝和俄羅斯帝國之間籤訂的第一份邊界條約,由領事為內大臣索額圖、佟國綱等人同俄羅斯使團籤訂,內容
 我國保存最完整的東漢墓,塵封千年,謎團仍未解開。

我國保存最完整的東漢墓,塵封千年,謎團仍未解開。

在中國考古的歷史裡,海昏侯墓,是目前為止,保存最完整的東漢墓,墓主的身份,是漢代的一位君王,他叫劉賀。他可以說是歷史上幾個在位最短的皇帝之一,僅僅在位27天,就因荒淫和無作為被廢,看來作為漢武大帝的孫子,後世之臣仍然不會留些情面,史稱劉賀為漢廢帝,海昏侯,這些字眼真的含有一些貶義。不管怎麼說,海昏侯
 諸葛亮墓在哪?劉伯溫為何不敢挖諸葛亮墓?

諸葛亮墓在哪?劉伯溫為何不敢挖諸葛亮墓?

諸葛亮一生可以說是富有傳奇色彩,也為蜀漢政權的確立立下不小的功勞,而諸葛亮生前神機妙算,死後也早就猜到了定會有人來挖他的墳,諸葛亮墓到底在哪,有沒有被挖過呢,下面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吧。諸葛亮墓傳聞:在諸葛亮死後曾留下三個計謀,一是斬魏延、二是退司馬、三是隱藏自己的墓,諸葛亮讓姜維找來11個人為他挖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