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們「追」過的「星」
2023-03-31 23:11:34 1
今天是第五個中國太空日
讓我們一起複習
追尋「星星」的半個世紀之旅
五十年前的今天——1970年4月24日
一首《東方紅》創造了世界
聽到中國衛星的聲音
中國因此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
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發射
擁有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五十年過去了
今天,中國的航天成就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
300多次太空發射
200多顆衛星正在太空運行
這些「高空」中國衛星的技術是什麼?
與我們的生活有什麼聯繫?
答案就在這裡:
中國擁有電信、氣象,
導航、高分、空科學等
由各種衛星組成的衛星大家族。
這些衛星「展示了它們自己的魔力」,
它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看電視直播:沒有信息技術就買不到——通信衛星
沒有它,我們就不可能每天看電視、打視頻電話和上網。
說到通信衛星,人們並不陌生。這個衛星家庭就像at 空 CITIC的大使一樣,從地面收集各種「信件」,然後將它們「傳送」給另一個地方的用戶,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東方紅1號」衛星
通信衛星通常使用地球靜止軌道,位於地球赤道空約36000公裡。從地面上看,衛星圖像懸掛在空中,這使得地面接收站的工作更加方便。由於其位置高,不受地理條件的限制,在發生重大自然災害時,它比其他通信手段更可靠,甚至在特殊情況下唯一的通信手段也不言而喻地重要。
有了它,你永遠不會迷路——北鬥導航衛星
現在,當我們打開手機或導航儀使用導航服務時,我們不僅接收全球定位系統的衛星信號,還接收北鬥、全球定位系統和其他衛星定位系統的融合信號。
△北鬥導航衛星示意圖
衛星導航系統是一個國家的重要基礎設施。在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俄羅斯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歐洲的伽利略系統等導航系統部署了單軌道衛星星座的背景下,北鬥在中國獨樹一幟。它利用三種軌道衛星組成一個混合導航星座,由三種不同軌道的中軌道衛星(地球環形軌道衛星)、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和IGSO衛星(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組成。它的運行軌道高度分別為離地面20000公裡、36000公裡和36000公裡。它可以覆蓋全球,提供更精確的定位和導航服務。
△北鬥導航衛星示意圖
今年,中國還將發射一顆北鬥衛星,以完成所有北鬥三號網絡衛星的發射。在未來,無論你去世界的什麼地方,人們都可以依靠中國的衛星導航找到方向。
這是帶傘或不帶傘外出的唯一方式——風雲氣象衛星
我們通常看天氣預報,在手機上刷天氣應用。我們不能離開風雲氣象衛星。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功發射了17顆風雲氣象衛星。目前,有八顆衛星在軌道上,能夠及時有效地觀察全球和區域範圍的極端天氣、氣候和環境事件。它們已經成為國內衛星中使用最好的衛星。它們還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是全球綜合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
△風雲氣象衛星示意圖
氣象衛星目前主要分為兩類:地球靜止氣象衛星和極軌道氣象衛星。地球同步氣象衛星的高度離地面約36000公裡。因為它的軌道是地球同步的,所以衛星靜止在離地面空的位置。由於該站站得高,看得遠,地球同步氣象衛星可以對目標區域進行連續的氣象觀測。
△風雲氣象衛星示意圖
極地軌道氣象衛星在太陽同步軌道上運行,飛行高度約為離地面600-1500公裡。它們可以在固定的時間每天兩次通過同一個區域,每12小時獲取一次全球氣象數據。由於距離更近,能見度更高,極軌道氣象衛星可以獲得全球氣象信息。這兩種類型的衛星相互補充,協同觀測,形成1+1 > 2的氣象觀測效果。
它為地球高芬衛星製作三維電影
高分僅僅意味著高解析度。我們手機上使用的導航地圖可以通過高分衛星更加精確。
以去年11月發射的中國首顆成功的亞米級高解析度光學立體測繪衛星高芬7號為例。從「一帶一路」重點工程規劃、熊安新區建設、冬奧會場館選址到住宅小區、學校、公園選址布局,都需要大量高精度的測繪數據作為決策依據,這些都依賴於高芬7號提供的1: 10000比例尺的測繪數據產品。
△高芬7號衛星數據圖
高芬7號還擁有為地球拍攝「3D大片」的驚人能力。與只能拍攝平面圖像的普通光學遙感衛星相比,高芬7號可以繪製立體圖像。建築物不再只是地圖上的正方形,而是三維的「模型」。因此,高芬七號可以有效地在地面上繪製地形模型,甚至是城市的三維模型。
「千裡眼」高分衛星還可以對滑坡、泥石流等重大地質災害的潛在危害進行早期識別、監測和預警。通過災害前後高解析度衛星圖像的對比,可以直觀顯示災害發生的位置以及災區建築物的倒塌和損壞情況,為應急救援決策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持。
它正在為人類尋找一顆恆星空-科學試驗衛星
抬頭看星星,每個人都會對神秘的東西好奇嗎?然後,這些星際秘密將移交給科學實驗衛星家族去解決!
△「張衡一號」是我國第一顆觀測到與地震活動有關的電磁信息的衛星
聽聽這些衛星的名字!「吳空否」「莫子諾」「慧妍諾」「張衡一號」…
它似乎離我們很遠,但名字並不小。這些衛星都在海拔約500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上運行。他們的技能非常「高」。他們專注於研究發生在地球、行星際空甚至整個宇宙空之間的各種自然現象及其規律。每一項研究成果都將導致顛覆性創新,並成為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大動作」。
太空飛行是一項高風險的任務。
每次成功發射的背後
所有這些都是成千上萬太空人的工作和汗水。
今天是第五個太空日。
還記得我們「追逐」的這些「星星」嗎
還記得這些「明星」製造者離開了嗎
(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大珩、王希季、任新民
楊嘉墀陳芳允孫家洞
錢學森、趙九章、錢驥、郭永懷...
星星空巨大!
探索永無止境!
來源:央視新聞微信